我省完善低保跨界核对机制
据河南工人日报讯(记者陈微娴)11月23日,记者从省民政厅了解到,为把低保工作晒在阳光下,让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我省实行低保跨界核对机制,成效显著。
所谓“核对”,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保障性住房等社会救助时,委托郑州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以及县(市、区)核对机构,对提出申请或者已经享受社会救助的城乡居民个人或者家庭(以下统称核对对象)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各级公安、人社、民政、房管、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根据核对工作需要,提供核对对象的相关信息。
“如今,根据核对对象的身份证号码和一份群众授权委托书,就可以精准查询出当事人的房产、车辆等方面的信息。”郑州市金水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核对机制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救助对象认定的准确率。申请能否通过,需要数据说话。
据了解,2014年11月,河南省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成立,主要承担全省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经济状况信息查询与核对、宣传交流等相关工作,在强化传统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核对手段的基础上,努力搭建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追溯查询,使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认定。
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已全部成立核对机构,10个省直管县(市)已有7个成立核对机构。其中,郑州市按照高标准建设信息核对平台,实现了市、县(市、区)、乡(镇、办)三级全覆盖,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应用民政部核对信息基础平台进行本地化开发的典型和全国第一个与低保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的范例。
据介绍,今年1~10月,全省受委托核对低保信息386万人次,检出不符合低保条件11万人次;受委托核对住房保障4.3万人次,检出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6726人次。其他业务受委托核对59.1万人次,检出不符合条件2.6万人次。郑州、开封、濮阳、许昌、商丘、驻马店等多个省辖市与扶贫部门建立了定期数据共享机制,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