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间练绝活
□李会东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1月24日上午,我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接受党和国家授予的崇高荣誉。载誉归来,我要以更优秀的劳模为榜样,在新起点上筑梦、追梦,实现人生更大梦想。
我叫李会东,是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所属郑州恒天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机加工部专项班班长,一名“80后”钳工高级技师。从正式成为企业的一分子起,我就牢记本色,恪守本分,以勤奋学习的韧劲、刻苦钻研的拼劲持续技能提升,努力把自己淬炼成一名复合型技术工人。有志者事竟成。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扎根车间摸爬滚打,熟练掌握了钳工操作技能,并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劳动模范”“郑州市大工匠”“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以及“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能手”等,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爱较劲,像拧螺丝钉一样学技术
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下决心当一名拔尖的技术工人,像拧螺丝钉一样学技术。因为我认准一个理儿:只要肯下劲学,就肯定能钻进去。
我从小好奇心就强,也爱较劲,小时候为了弄清楚机动车是怎么前进的,我还把家里的一台农用三轮车给拆了。好奇心让我在心底里埋下当技术工人的种子。若干年后,我上了郑纺机技工学校,学习钳工技术。
2007年6月,我正式成为郑纺机也就是现在的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员。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别人下更大的功夫,流更多的汗水,当一名拔尖的技术工人。
虽然有雄心壮志,但真正当了工人之后才发现,初出茅庐的我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也不够宽,有时候连看图都吃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还得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练习。
我向来不甘落后。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后,我没有彷徨也没有气馁,而是很快投入到边学边练中,一门心思要把技术水平提上去。
为了尽快看懂图纸、掌握技术,我一天要跑好几趟技术室,虚心向老师傅和工友请教。幸运的是,我那时所在的通用机械事业部是一个劳模辈出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省部级劳模、标兵和技术能手。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也乐于向我传授经验和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潜下心来勤学苦练,常常是别人下班了,我仍在研究图纸,钻研技术上的问题;别人上班时,我已经早早来到车间检查设备性能,反复练习钳工技能和技巧。
就这样,我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从最简单的技术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紧追慢赶,逐步掌握了钳工实操的各项技能,进厂第二个月就主动要求承担生产计划,完成工时290个小时,成了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
随着技术不断提升,我开始和更多的机器和产品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处理不了的技术问题,每当这时,我就喜欢和难题较劲。“较劲”是对产品质量的“上心”。产品质量马虎不得,必须像眼睛揉不得半点沙子那样,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难题,而较劲多了,总会找到破解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为了弄懂一个难题或者找到上螺丝和打磨的最佳手感,我有时候不吃不睡一琢磨就是一整天,就是下了班,还守在车间里埋头苦练,反复尝试解决难题的方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邪劲儿”,我从不懂到精通,把钳工技术练到游刃有余,而且熟能生巧,我对设备的“疑难杂症”也能做到手到“病”除。
十几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技术比武,并把自己爱较劲的一面带到赛场上,多次以优异的成绩站在国机集团公司和省、市领奖台上。
挑重担,毫厘之间攻破技术难关
从加工简单活件到高难度技术活件,我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项生产任务,也在毫厘之间练就更多绝活,一次次挑起破解难题的重担。
公司承担的非纺机产品加工任务,产品工艺要求极其严格。比如产品的固定连接框,是某型船舶关键零件之一,材料为不锈钢的框式结构零件,这种零件经过机械加工后会出现变形,导致精度超差甚至整体扭曲变形,而要想恢复到精度要求范围以内,就得一点一点校平修正。
经过反复摸索研究和试验,我发现零件共有18处变形点,其中薄弱变形点10处,应力变形点8处,而且这18处变形点相互关联。我对这些查找到的变形点继续深入研究,很快掌握了其中的变化规律,修正起来操作手法也越来越娴熟,不到两天就加工完成了第一件。目前,这种零件一天能干10件,累计创造效益已过千万元。
在加工非纺机产品托架本体时,客户表示整个平面都要加工出来,而且平面度不得超过0.02毫米。这是一个结构特殊的工件,以目前加工中心的刀具,就是伸到工件结构的内部进行操作,有很多平面、台阶沟槽也加工不了,就连一些孔也钻不成。眼看着机械加工已经不可能,我决定尝试手工加工,在毫厘之间攻破这道技术难关。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手工加工这种结构特殊的工件,要胆大心细,更要小心翼翼,好在我平时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对于这次手工加工已经心中有数。一切准备就绪,我和徒弟开始小心翼翼地操作。这个工件的结构太特殊了,我把头和手伸到里面,利用平面延伸技术一下一下地操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手工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加工任务,保证了各项精度要求,折服了厂家验收人员,助力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额达1.2亿元。
解决了前面的技术难题,新的难题又摆在我面前。2015年,一天下午临近下班,我又接到一个非纺机产品加工任务,而且需要连夜把活干完,第二天早上客户就要来验收。我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同事就开始仔细研究图纸,认真分析工艺技术要求。
机器飞速转动,时间滴答流逝,转眼已到深夜,可升降平台内部4组长约1.5米的导轨,还有100多毫米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无法用机械加工到位,需要手工完成,而且要求平面度达到0.05毫米。既要抢时间,又要保质量,这对我来说不能有半点马虎。我用手1毫米1毫米地加工、修正,困了就喝浓茶提神,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我和几个连轴转的同事终于把活干完,顺利通过了验收。
勇担当,劳模工匠只讲责任和奉献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和劳模工匠,只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担当和敬业奉献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都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次参与突击研制生产医用防护服压条机,让我深深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物资保障组向恒天重工下达了突击研制生产医用防护服压条机的紧急任务。我也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冲锋在前,参与研制生产国家急需的医用防护服压条机。
今年2月11日,我第一时间赶到生产现场,负责配合压条机产品设计、工艺制定和安装调试工作。领导问我能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我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是组织和企业培养了我,国家有难,我一定要冲锋在前,有能力有信心,保证完成压条机紧急生产任务!”
形成技术材料,小批量压条机先行投入生产,但由于是第一次加工生产,经验不足,组装后的压条机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两点技术建议:一是在铝结构零件关键部位丝孔增加钢丝螺套,使其既能满足零部件的使用性能,又能有效地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二是针对上下压辊有少量轴向窜动问题,建议增加调整垫,消除下压辊轴向间隙,从而使密封压条压入防护服时消除不平整、有皱纹现象,保证前线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这两条建议被采纳后,压条机组装质量问题迎刃而解。
压条机大批量投入生产后,我负责组建了一支安装队伍,并承担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充分运用掌握的技术安装调试好每一个零部件,做到产品精良,满足医用防护服生产需求。
从2月11日到26日的15天里,我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连夜奋战,偶尔半夜下班回到家,也只能亲亲熟睡中孩子的小脸蛋,短暂享受一下家的温馨,天不亮又回到工作岗位。
一切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从2月19日首批10台压条机样机通过国家工信部产品鉴定并紧急发往用户厂家,我先后参与完成了580台压条机生产任务。
积极创新,带好徒弟,助力企业发展,也是劳模工匠的责任担当。
2015年以来,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的“李会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生产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技能培训等工作,解决了一系列生产难题和技术瓶颈。目前完成创新成果68项,申报国家专利8项,促进了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累计创效600余万元。
我还把工作室开辟成各类技术人才的聚集地、培养新人的孵化器,通过师带徒,传授技术、传承匠心。仅在2019年就累计培训员工4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生产骨干,使公司新一茬高技能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其中,徒弟杨庆源进步最快,在2018年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第七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和我一起包揽了钳工第一名和第二名。在今年10月举行的第六届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钳工决赛上,杨庆源又一举夺魁。
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要牢记初心使命,再接再厉,以更优秀的劳模工匠为榜样,勇于担当作为,苦练技术本领,为企业发展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