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技术工人更有“钱”途
□涅水缨
据新近出版的《2020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大数据报告》披露,北京市技能人才平均工资14.4万元。以该市发布的“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万元到12万元之间的人群划为中等收入群体”为标准,北京市技能人才平均工资已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水平。(1月4日《工人日报》)
中国制造由谁制造?当然是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一大批立志于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依然是决定因素。价值是最好的驱动力,通过市场化薪酬改革,推动技能等级与工资水平挂钩,确保技术工人富脑袋更富口袋,方能让广大一线工人深切体会到有“前途”亦有“钱途”,从而脚踏实地、甘守平淡寂寞,立足岗位钻研技术苦练技能,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都特别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过:“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德国企业家普遍认为,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为此,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甚至高过大学教授。一边是超大容量的人才市场需求,一边是收入杠杆的有力撬动,促使德国65%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上大学,而直接选择进入政府全额拨款的职业学校。
较之于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技术工人队伍储备方面的“卡脖子”因素亦应引起重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工人队伍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三个转变”提升素质,努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既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倡导广大青年工人勤于钻研、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也要推动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使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引导更多青年人争当、愿当、乐当技术工人,在工人岗位上大放创新异彩。
高技能要有高收入,理应成为社会共识。古人常讲:“一招鲜,吃遍天。”意思是拥有某一特长,即可到处谋生。让每个产业工人都通过勤奋学习掌握技术技能的大招、新招、硬招、实招、高招、关键之招,以此走上富裕之路,让每个企业最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收入上不低于董事长、总经理,高质量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与高含金量的“价值”相匹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可获得更为持久强劲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