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发布会之易地扶贫搬迁专场
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显着成效
累计投入156亿元近26万贫困群众开启了新生活
河南工人日报讯(记者葛颖)记者昨日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易地扶贫搬迁专场获悉,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使近26万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深山的束缚,全面开启了幸福生活。
据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黄亚军介绍,“十三五”时期,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共计25.97万人,主要涉及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等“三山”地区的10个省辖市和示范区、50个县(市、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省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作用,会同省直有关单位,上下联动,共同推动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56亿元,新建安置住房7.7万套,将分散在4145个村的25.97万深山群众,搬到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858个集中安置点,通过“下山”“上楼”,实现了从“好房子”到“好日子”的转换。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进,创新政策举措。
充分发挥“四靠”引领作用,确保搬得出、搬得好。按照“靠县城、靠园区、靠乡镇、靠乡村旅游点”的“四靠”原则进行安置选址,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享受公共服务,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质变。
公共服务“五个有”全覆盖,确保服务好、保障全。按照“保障基本、缺啥补啥”的要求,在规模以上安置点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有社区服务中心、有义务教育学校、有幼儿园、有卫生室、有文化场所“五个有”全覆盖。累计新建社区服务中心525个、文化广场558个、综合活动室316个、卫生室234个、幼儿园133个、学校220所,累计铺设饮水管道1220公里、道路硬化949公里、电网567公里。
开展产业扶贫“五个一”,确保稳得住、收益多。其中,围绕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在安置点建成并网271个村级光伏电站,惠及1.2万搬迁户。围绕落实1项特色产业帮扶措施,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药材、菌菇、林果种植及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带贫产业,约70%的搬迁群众享受到产业分红。围绕建设1个扶贫车间,配套建设扶贫车间281个,已基本实现靠县城、乡镇的安置点全覆盖,带贫人数1.69万。围绕有1人稳定就业,建立精准就业帮扶台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800人以上安置点开展就业对接活动,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足不出户”获得就业信息。围绕有1份稳定收益,创新复垦券交易政策,将复垦券交易所得一部分交由专业理财机构投资管理,累计返还收益7582.53万元。
开展美好生活“五个新”,确保能融入、生活好。积极推行“党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新建党的基层组织234个、社区服务机构381个,其他通过纳入就近管理等方式实现基层组织全覆盖,逐步形成“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服务队建在单元”的格局。开展积分管理、双扶驿站、标兵评选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